都蘭星空(拍攝:卓惠婷)

海海台東-星空走讀

閱讀星象而能遠航,因遠航而擁抱星空,天海間就是南島族群;談論南島族群的海洋,應時時仰望夜空────這是「海海台東」與「星空」相遇的緣由。 海上的南島民族,同時也是星空下的南島民族,千百年前在太平洋上不分日夜巡航的先人們,或利用海的資源,或敬畏於海的力量,而熠熠星光則永如智慧的嚮導,指引著先民們。來場「夜間走讀」吧!從白天到夜晚,從博物館到部落,從海洋到星空,從書本到現場,雖不能入海,但可以海濱仰望,體驗南島民族的海與夜!身體力「行」認識環境中的文學,以及蘊孕海洋文學的大海母親。 活動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島廳為起點,聆聽解說員介紹優秀的南島族群在大航海時代,如何利用星星獲得自己的方位,依賴海上星象知識的積累,徜徉這片廣大的海域而不迷失。 接著乘車前往阿美族都蘭部落,享用部落美式野菜餐桌的同時,沉浸在都蘭星空下的古老氛圍、學唱歌謠,在詩歌中體會星星與阿美族人的連結。 除了動態活動,導讀人為民眾導讀臺東在地的國際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的著作《天空的眼睛》,「天空的眼睛」對達悟族人意味著「星星」,在族人觀點中,每個人的靈魂都住在某顆星星裡。文字是作家的靈光,文學是生活在社群中的各種姿態,透過精彩導讀,參加者會更深入認識星星在達悟族文化中深刻的蘊意。 歷史上即容納多元族群的臺東,是一個靠海、沒有光害的城市,相信民眾能在這場走讀活動中領略海洋、星空、多元族群文化如何互動與產生意義。 ━━━━━━ // 走讀簡介 // ━━━━━━ 【時間】113年4月13日、4月19日。14:30-20:00 【行程】臺東縣政府圖書館集合→史前館南島廳導覽→前往都蘭部落→美式野菜晚餐→阿美族星星傳說分享與歌謠學唱→海邊星空導覽與書籍導讀→返回臺東縣政府圖書館。 【書單】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 【晚餐】傳統美式野地野菜料理 【亮點】戶外席地躺下觀星 *指導單位:海洋委員會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晃晃二手書店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都蘭星空fo'is、足渡蘭、都蘭國 ’Etolan Style、搖滾媽媽Rock.Ina、台東製造

在一片星空下,聽見南島的故事

4月13日,伴著即將東升的上眉彎月,我們出發。一趟美好而精緻的【海海台東-星空走讀】,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作為第一站,作為人們認識南島族群的定錨,然後前往都蘭,以星空故事與在地美式晚餐,進入南島文化的體驗,與環境、與人們,一起好好相處。

一趟美好而精緻的【海海台東-星空走讀】,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作為第一站,作為人們認識南島族群的定錨。(拍攝:台東製造)

南島語族的認識與認同

踏入南島廳,順著「南島世界.世界南島」主軸下,瀏覽館內珍藏的展品,一路走過「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與「認同」六個單元,如讀本般由各個角度與層次探索南島語族文化,以及族群間多元文化交織展現的豐富面貌。 南島文化裡,海洋是生活的資源,而星空則是判定方位與時序的印記,透過與自然的順應,譜出傳說、長出智慧,一步步走過館方的單元設計安排,也從南島語族的過去、現在、走向未來。

踏入南島廳,順著「南島世界.世界南島」主軸下,瀏覽館內珍藏的展品,一路走過「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與「認同」六個單元,如讀本般由各個角度與層次探索南島語族文化,以及族群間多元文化交織展現的豐富面貌。(拍攝:台東製造)
人們與星空、海洋的關係緊密,藉著一張由椰枝與貝殼編成的馬紹爾枝梗航海圖,更能理解島民如何代代傳遞航海知識的智慧。(拍攝:台東製造)

「在南島族群的世界觀與一般常見的世界地圖截然不同。人們與星空、海洋的關係緊密,藉著一張由椰枝與貝殼編成的『馬紹爾枝梗航海圖』,更能理解島民如何代代傳遞航海知識的智慧。」導覽員如此分享著。 小貝殼象徵島嶼間的相對位置,枝梗則是海流與波浪,然而若沒有父親親自教授兒子,便無法解讀。出航時馬紹爾人並不會攜帶航海圖,因此航海技術就在這樣的口傳心授、身體力行與神祕的記憶中代代累積。 仔細注視著眼前的枝條與貝殼,難以想像先民該如何透過一張父親傳下的簡易地圖,然後憑一艘木製的船乘風破浪,拚搏出屬於自己的海洋之路,再傳承後代? 對南島先民而言,學會讀懂洋流海路、星空方位、以及海鳥因氣候而移動的方式,才能駛向未來的希望。日常不斷流轉在無盡的冒險與順應間,真正與自然共處,相較於現今,生活模式有著截然不同的邏輯與價值觀,更深刻感受人類是如此渺小卻又強大的存在,令人嘆為觀止。

一片草地迎向傳統阿美族茅草家屋,襯著夜色與暖黃燈光,一路可直抵早年祖先汲水的溪河。老人家說祖先走過的路不能蓋屋,保留空地是高家子孫對先祖與文化的尊敬。(拍攝:台東製造)

在地美式晚餐

走進位於都蘭國小旁的32鄰咖啡,一片草地迎向傳統阿美族茅草家屋,襯著夜色與暖黃燈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屋前連綿的空地,沒有其他建築物阻擋,一路可直抵早年祖先汲水的溪河。老人家說祖先走過的路不能蓋屋,保留空地是高家子孫對先祖與文化的尊敬。 屋內,餐桌擺上了美麗的「達麓岸部落屋」阿美族在地料理。開飯前,豪哥交代由一家之主給予夥伴們這趟旅程的祝福與期許,在這裡,美食是重點,但認識阿美族的食育文化更是。 豪哥邊分享著族人用餐時的習慣,邊一步步將人們拉進阿美族的生活觀之中。 只有看和吃可不行,在場最年少的男子,無論你是誰,都得善盡服務的責任。所以,豪哥選了團隊中最為年輕力壯的兩位男子代表部落階級裡的Pakalungay,由豪哥代為繫上清脆的臀鈴,雖然又笑又鬧,卻讓大夥兒認識部落裡的階級分工、臀鈴的巧妙作用、以及文化是如何活在每一位族人的生活之中。

木桶蒸熟的hemay(糯米飯)通常是貴賓作客、喜慶宴會時才出現的料理。豪哥說以手抓飯是傳統,在宴席間邊捏揉米飯的過程,一邊向晚輩分享文化、傳遞指導,慢慢吃、慢慢訴說,還能避免腸胃脹氣,往往近3-4小時的一頓飯,是阿美族的南島時序。(拍攝:台東製造)

阿美族被稱為吃草的民族,採集來的野菜纖維較粗也充滿風味,當老天爺給什麼就吃什麼的文化,煮成一鍋混著各種野菜的八菜一湯,就是部落家常味。炒野莧、炒山蘇、刺蔥煎蛋、拌kenaw(山地小小蔥)、silao(醃生肉)……菜色豐富、搭配手抓揉捏過的糯米三寶飯,一口接著一口,相當飽足。 盤中的三角螺、黃笠螺是選對時間才能從潮間帶「拿」到的新鮮海味。

在都蘭品嘗文化。(拍攝:台東製造)

在都蘭閱讀蘭嶼。(拍攝:台東製造)
「天空是宇宙,天空的眾多的眼睛是靈魂轉世的轉運驛站,也是寄宿夢的地方。」《天空的眼睛》

從《天空的眼睛》,飛向都蘭星空

導讀中,藉著《天空的眼睛》一書中星星之於達悟族人的意義,探究南島語族與星空的關係。有別於以希臘羅馬神話為主題的星空導覽,「都蘭星空fo'is」藉著一步步田調工作拜訪耆老們,盡力紀錄部落天文的故事。部落裡,人們對於星星認知,總是呼應著生態、傳說與生活,是與環境息息相關,更是理解世界的其中一種方式。

「我們盡力推動部落天文與暗空社區,是為了還給孩子、孩子的孩子們一片星空。」成員阿Vi說。(拍攝:台東製造)

都蘭星空fo'is

「fo'is」是阿美族語星星的意思。 「想讓部落孩子們能一直看見澄澈的星空。」是部落婦女們組成「都蘭星空fo'is」的努力目標。 她們學習星空知識、進行田調採集,努力傳遞屬於地方的星星故事,每一場有意識的星空導覽,都聽見對部落的愛。

從都蘭星空到南島星空

「對紐西蘭的毛利人而言, 6-7月份當Matariki從東方地平線升起與日月排成特定角度時,便迎來他們的新年。新年當天的清晨祭祀,就是向著Matariki,也就是昴宿星團。」都蘭星空fo’is的阿汀如此分享著。 毛利人冬季星空傳說中那艘由金牛座、獵戶座所形成的大船,其船頭就是Matariki的所在,據說有張很大的漁網,會將祖先的靈魂全網進來,送回Matariki,意旨回到原生的地方重新開始,而Matarik正是臺灣的天頂星:昴宿星團,更是所有神話故事的起源。 而回到位在山與海之間的都蘭部落,因為本身擁有的臍帶之地已相當富庶,光與鄰近的海與山林相伴生活著,就有拿不完的資源與食物,實在無須仰賴星空再冒險出海尋求新的居住地,老實說部落裡針對星星流傳的傳說並不多。 但都蘭星空fo’is從田調中,發現都歷部落4月份招魚祭的下午祭祀時間,族人會在地上擺七顆石頭,代表著昴宿星團此時正出現在天頂上方的位置,而都歷部落更稱昴宿星團為所有群星之母!阿汀說雖如今的族人或許因長久生活演變,早已淡忘了與昴宿星團之間的關聯性,但透過田調連結起來的一切,再回推對應毛利人信仰的緊密關係,不禁令人驚呼其中奧妙。

坐在海岸礫石上仰望星空,沉浸暗空在導覽下化身而成的美麗。(拍攝:台東製造)

透過部落天文的分享,重新察覺星空、環境、部落生活彼此的依附關係,從星空談到暗夜生態,從訴說回歸部落生活。一路從大角星、昴宿星團、角宿一、南十字星,跟著指引,想像一條屬於春天南北向的天際線正在天上引導著路徑,連接著臺灣、夏威夷群島、一路到紐西蘭天頂星上,南島語族先民們的信仰以及對星空的情感,就如此被牽起來了。

我們眼前的星光是數萬年前發出的光芒,因此星空是一本歷史之書,此刻即與過去相連。星球死亡後化為宇宙塵埃,經過數億年重組而又誕生,地球由那更久遠以前的元素所組成,生命又從中而生,阿汀這樣說著。我們即是時間。那麼我們與數千年前的南島人,距離是不是更近了呢?

在海濤與歌聲中,與山海星空共振

今夜,雖然夜色不佳,但卻因此有了更多傾聽的時光,一位部落青年Sufin的到來,分享著身為海獵人、一半山獵人與離鄉者的自我獨白。他說:「看不到陸地時,就看星星。」 一首首深具穿透力的歌曲古調中,唱出他曾在一望無際的海洋深夜中,被漫天星空震懾的洗禮;也曾在深山暗夜時,讓星星指引方向。無論身在海或山,星星都是獵人的朋友。當夏季大三角出現天際時,就代表著屬於今年的漁獵時光即將開啟;山獵人則閱讀夜空的星辰,預知今天可能收穫的獵物。自然環境的一切變化,在部落裡顯得格外清晰、貼近。

一位部落青年Sufin的到來,分享著身為海獵人、一半山獵人與離鄉者的自我獨白。  他說:「看不到陸地時,就看星星。」(拍攝:台東製造)

聆聽部落耆老Siki Sufin大哥訴說老人家流傳下來關於「聖山馬拉道Malatao」的傳說故事,一對兄弟化成讓Malatao(都蘭山)與天空中最亮的星星,成了都蘭部落的守護,在這裡,人與環境的依附關係是如此緊密。那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是都蘭部落的守護者。

當真正身處於黑夜之中,專注聆聽Siki大哥與海浪一同吟唱出阿美族古調的那一刻,發現生活原來真能比想像的更加美麗。(拍攝:台東製造)
觀光發展下,都蘭成為多元文化族群共同生活的一塊土地。經濟、發展、衝擊、環境、認同感,一直是部落必須積極面對的日常生活。烏雲遮蔽星光的黑夜,也是日常。雖然今夜星星有點害羞,但相信今天以後,抬頭仰望星星的你與我,耳邊都會聽見關於南島的故事。(拍攝:台東製造)

「夜晚,萬物其實是清醒的,動植物的生態正活躍著,在極度安靜時,就連樹豆發出啵啵啵的生長聲響都能聽見。」「暗」的存在,不僅在觀星、生態環境中深具重要性,更是「都蘭星空fo'is」想串回部落寧靜日常的溫柔提醒。 有別於以往常運用希臘羅馬神話與星座的星空導覽,這趟旅程分享著《天空的眼睛》一書中星星之於達悟族人的意義;分享著部落裡一點一滴阿美族老人家對於星空的生活應用;分享著星星之於個人的情感意義。部落裡,人們對於星星認知,總是呼應著生態、故事與生活,是與環境息息相關的,原來對部落而言,星星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傳話,而是對於世界理解的其中一種方式。 雖然今夜星星有點害羞,但相信今天以後,抬頭仰望星星的你與我,耳邊都會聽見關於南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