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的話

發行人的話

台東擁有豐富的自然條件,山海田野縱谷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我們時時刻刻被環境滋養著,而孩子們需要做的只是重新被打開,去經驗、去碰撞、去探索、去發現,透過眼睛和雙手去感受美的無所不在。 近年來臺東縣政府推動校園公共藝術示範計畫,邀請藝術團隊進駐校園,帶領孩子們一起創作,在對話與互動的過程,讓孩子感受到「藝術,就在我們的日常中」。 本期特別規劃專訪了台東永安國小、新興國小、綠島國小與安朔國小四所示範學校的孩子們與藝術家共創公共藝術的過程。 初夏之際,校園的角落裡,那些藝術的種子正悄悄發芽。

主題專欄|以自然與文化領路的美感教育,正向下扎根

臺東縣政府近年開始推動校園公共藝術示範計畫,邀請藝術團隊駐校授課,和孩子一起共同創作公共藝術作品。運用公共藝術經費同時,也進一步讓學校師生、家長對藝術有更多的認識。 所謂示範計畫,除實踐公共藝術「公共性、藝術性、參與性」三項公認的基本屬性和要素外,其珍貴之處更在與透過共同創作的過程,藝術家和孩子們進行了一連串的互動與對話。當美感教育不再侷限於勞作課的色筆與水彩,用沙子作畫、觀察樹葉與日落,甚至淨灘撿拾海洋廢棄物,都可以是美感經驗的養分。 永安國小與藝術家共同打造太陽能路燈與大型雕塑作品;新興國小以繞線的手法製作自己的圖騰、用藝術裝置取代校園遊憩區內損壞的鞦韆;綠島國小收錄孩子的日常聲音風景結合對周圍環境的探索;安朔國小透過淺浮雕和壁畫,呈現海洋遭受持續性的污染變化,啟發人們對海洋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蔣勳老師那句「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依稀在耳邊,在台東的山海田野間,我們看見孩子心中的藝術正以更豐富多元、充滿想像的方式,向下扎根。

永安國小X呂沐芢

鹿野永安國小

◠◠◠◠◠◠◠◠◠◠◠ 《點亮回家的路》 — 充滿奇思童趣的太陽能路燈 ◡◡◡◡◡◡◡◡◡◡◡◡◡◡◡◡ 撰文:曹萱容 攝影:北海 永安國小林宜茂校長當初與藝術家分享,希望永安國小以「回家,永安」作為教育主軸,帶給所有師生們家的感覺。這讓素來喜歡實驗手作的藝術家,決定帶領著孩子們結合科技、環保概念,以立體彩繪、卡點西德等複合媒材做出太陽能路燈的藝術裝置,呼應這個計畫的主題——點亮回家的路。 看著自己參與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矗立在校園中,孩子們害羞的說覺得「好有成就感」。牆上童趣又繽紛的玻璃罐,串起了一座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持續帶給老師跟孩子們更多反思:「藝術是什麼?」將奇幻想像化為現實的創作過程,多年後也許仍將在回憶裡閃閃發光......

新興國小X島生棲所

新興國小

◠◠◠◠◠◠◠◠◠◠◠◠◠◠◠◠ 《擁抱後山的光》 — 以絲線織就校園的文化風景 ◡◡◡◡◡◡◡◡◡◡◡◡◡◡◡◡ 撰文:王巧惠 攝影:北海 釘板、拉勾、纏繞,孩子們手持線材凝神創作,在藝術家的帶領下,結合耳濡目染的神話故事與配色美學,轉譯自身文化,由點連線成面,一絲一縷織就屬於自己的圖騰。 藝術家郭秉泓與游雯嵐組成的島生棲所,擅以創作打開場域、氛圍與體感之間的對話。公共藝術創作經驗豐富的他們,曾參與臺東美術館樹屋及木棧道的設置,2023年以「擁抱後山的光」為題,在文化處的媒合下,進駐位於金峰鄉的新興國小。 學區包含新興部落與北里部落,新興國小學生有九成為排灣族,山海環抱的校園裡,處處可見具民族意象的裝飾,裝置作品《擁抱後山的光》靜佇一角,將周邊的山、海、光收攏於斯。鐵件雕塑昂然如傍身的中央山脈,尼龍繩以立體綁法使傳統色系漸層如光芒發散,似曾相識的模樣,正是陽光自山峰灑落的校園即景......

安朔國小X 翁國凱

安朔國小

◠◠◠◠◠◠◠◠◠◠◠◠◠◠◠◠ 《溫柔的承載》 — 是海洋廢棄物,也是藝術 ◡◡◡◡◡◡◡◡◡◡◡◡◡◡◡◡ 撰文:呂安 攝影:北海 安朔部落是南方進入台東的第一站,也是安朔溪流進太平洋的最後一站,溪流匯聚了百年來部落的生活與文化智慧,海洋則連結了南島民族的交流往來,藝術家翁國凱以《溫柔的乘載》來形容這裡的地貌與人文,帶領安朔國小師生一起共創屬於安朔溪出海口的藝術作品。 藝術家將所蒐集的保特瓶底灌模,並將各式塑膠回收物裁減後,讓孩子上色、作畫,接著將這些碎片與漂流木製作成懸吊的動態平衡裝置,孩子努力地在木桿的兩端找尋平衡點,在過程中學習重力的探索。完成的作品預計懸掛、鑲嵌於校園的走廊及圍牆,展後希望能讓孩子帶回自己的部落妝點......

綠島國小X李德茂

綠島國小

◠◠◠◠◠◠◠◠◠◠◠◠◠◠◠◠ 《採集聲音的顏色》 — 日常風景裡的無限可能 ◡◡◡◡◡◡◡◡◡◡◡◡◡◡◡◡ 撰文:曹萱容 攝影:北海 綠島,一座海與山丘並存的島嶼,由來自海底火山爆發、冷卻後的熔岩組成。早期的綠島因為監獄而有名,現在的綠島則因為擁有世界級的潛水勝地而名聲響亮。然而,這些僅是外來遊客或民眾看到的一面。進駐綠島國小的藝術家李德茂與辛佩津,更好奇孩子們怎麼去看自己所住的地方?如何去聆聽自己家鄉的聲音?在公共藝術進駐校園的過程中,提出了「聲音與顏色」的採集計劃,希望引導孩子們去連結他們心中的綠島樣貌。 他們帶領孩子們將採集到的聲音和顏色,轉化成為作品的元素,繪製在木片上,一起製作成校園的公共藝術。看著色彩斑斕婆娑、或長或短的彩繪木板,以不規則的組合拼接成有趣的結構,像城堡、像圍牆,更像躲貓貓時的絕佳場地......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台東藝文月刊>>>>

藝文進行式隨選

新書介紹

新書介紹
  • 《玩物誌》 潘家欣/有鹿文化
  • 《沒有門檻的幸福》 楊士毅/大塊文化
  • 《叛逆之韻:台灣饒舌樂的敘事與知識》 沈梅/行人
  • 《鳥行之徑:毛利及其玻里尼西亞祖先的壯闊航程》安德魯.克勞/原住民委員會
>>>>更多新書